清晨的阳光掠过象河乡的山坡,曾经机器轰鸣的花岗岩矿区如今只剩零星作业的痕迹。这个位于河南驻马店泌阳县的小镇,巅峰时期曾汇聚十万人逐梦,30 多家石材企业沿公路铺开,40 多处开采点日夜不息,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石材生产基地。而现在,街道上半数店铺拉下卷帘,厂房外堆放的荒料蒙上灰尘,石材行业的寒冬正让这座 "石头垒起来的小镇" 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从繁荣到萧条:资源型小镇的兴衰困局
2004 年起,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爆发,象河乡的花岗岩资源成为香饽饽。金泰、中天、盛达等企业相继落地,从荒料开采到板材加工的产业链快速形成,"象河石材" 凭借品类多样、品质出众的优势,成为华北地区建筑装饰市场的首选。彼时的小镇,货运卡车排成长龙,餐馆旅店家家爆满,连路边摆摊的商贩都能说清 "荔枝面" 与 "火烧面" 的区别。
转折发生在近几年的多重冲击之下。环保政策趋严让开采成本陡增,每吨荒料的开采成本较 2019 年上涨 40%,而新建矿山的审批门槛更是让中小厂家望而却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带来更致命打击,2025 年国内建筑石材需求同比下降 23%,象河多家企业的订单量缩水过半。更严峻的是,人造石材市场规模已达 1200 亿元,年均增速 8%,这些价格低廉、款式多样的替代品,正不断蚕食天然石材的市场份额。
成本与需求的双重挤压下,象河石材陷入了典型的 "五降两升" 困境:销量下降、质量下降、利润下降、利润率下降、开工率下降,原材料成本上升、环保投入上升。曾经靠 "薄利多销" 存活的中小企业,如今在价格战中耗尽元气,部分厂家甚至将产品溢价压至 3% 以下仍难以为继。
二、立场交锋:劝离者的理性与守望者的坚持
行业寒冬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在象河乡交织。"早点转型吧,这是没落行业的必然结局",持这种观点的不仅有行业分析师,还有部分率先转型的企业家。他们的理由直白而残酷:人造石材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率已达 40%,且还在以每年 5% 的速度增长;国内房地产新建项目锐减,而存量改造更青睐轻量化的新型材料;环保政策只会越来越严,资源型产业的生存空间将持续萎缩。
劝离派的核心论据来自市场数据:2025 年国内石材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 68%,而同期人造石材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高达 86.7%。在他们看来,象河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传统石材行业的缩影 —— 当一个产业既面临政策约束,又遭遇替代品冲击,还叠加下游需求萎缩时,及时止损转向新兴领域才是理性选择。
但守望者们有自己的坚持。"花岗岩的天然质感和耐久性,是任何人造材料都替代不了的",一位经营石材厂十余年的老板抚摸着样品说。他们眼中的希望,藏在三个趋势里:一是高端市场的逆势增长,2025 年消费贷新政放宽后,高端家装对天然石材的需求增长 15%,别墅庭院、高端商业空间仍坚持使用花岗岩;二是 "一带一路" 带来的出海机遇,莱州石材通过援塔吉克斯坦议会大楼项目,成功将 10000 立方米石材打入中亚市场;三是技术升级的可能性,无锡鹏辉远建材通过数字化改造,原料利用率提高 20%,产能提升 200%,证明传统石材仍有提质增效的空间。
三、破局实验:在转型与坚守中寻找生路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象河的石材企业正在进行着各自的破局实验。这些探索或许不能全盘复制,却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转型样本。
绿色化转型是绕不开的门槛。一家中型企业投资 500 万元引进粉尘回收系统和水循环设备,虽然短期内增加了成本,但获得了参与政府项目投标的资格。"现在市政工程明确要求环保资质,没这笔投入连竞标资格都没有",企业负责人算了笔账:环保改造后,虽然利润率下降 1 个百分点,但订单稳定性提高了 30%。这印证了行业的共识 —— 绿色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智能化改造则让部分企业尝到甜头。借鉴鹏辉远建材的数字工厂模式,一家企业引入智能切割设备后,板材利用率从 65% 提升至 82%,人工成本降低 40%。更重要的是,数字化系统实现了 "一板一码" 的全流程追溯,让产品在高端市场获得溢价能力。不过这种转型需要百万级的初期投入,对资金链紧张的小企业而言仍是奢望。
市场突围呈现两条路径。外向型企业正积极对接 "一带一路" 项目,象河某厂通过与外贸公司合作,将花岗岩路沿石出口至东南亚,虽然利润薄,但消化了 30% 的闲置产能。而内向型企业则深耕细分市场,有厂家专注于园林景观石材,开发出仿古建筑专用的 "仿古面" 工艺,产品虽小众但利润率可达 15% 以上。
行业整合也在悄然发生。三家小型企业抱团组建联合体,共享仓储和物流系统,采购成本降低 12%。这种 "小而专 + 联合体" 的模式,或许比单打独斗更能抵御市场风险。正如随县石材协会提出的 "绿色石材赋能一带一路" 倡议,行业组织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四、未来之问:资源型产业的转型辩证法
站在象河乡的山坡上,望着远处沉寂的矿山和近处忙碌的小型加工厂,我们不得不思考:资源型产业的转型究竟该遵循怎样的逻辑?
对于技术基础好、资金充裕的企业,数字化 + 出海的路径已被证明可行,但这需要跨越较高的转型门槛;对于资金有限的小企业,或许应该聚焦区域市场的细分需求,在 "小而美" 中寻找生机;而对于那些既无资金又无技术的企业,及时退出未尝不是理性选择。行业洗牌的本质,不是一刀切的淘汰,而是资源的重新配置。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资源型产业遭遇周期低谷时,地方经济该如何转型?象河乡的探索显示,单纯依靠石材产业的单一结构风险巨大,但完全抛弃优势产业另起炉灶也不现实。或许可以借鉴 "资源 +" 的思路,将石材加工与文化创意、工业旅游结合,打造多元化的产业生态。
寒冬中的象河,正在演绎着中国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缩影。这里的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从业者都在做着自己的选择题,而这些选择共同构成了行业的未来图景。正如花岗岩需要经历亿万年的地质作用才能形成,产业转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劝离与守望的拉扯中,在转型与坚守的平衡中,象河石材小镇的重生之路,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