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595-86811139

石材行业的“卷”与“破”:好矿山,才是天然的反内卷武器

2025-08-14 10:00 浏览:583 评论:0 发布:139石材网   
核心摘要:价格战 最终还是因为这个行业人太多了,或者这个产品没有绝对的竞争力 好的矿山品质还是会有优势的,比如最近几年进口的柬埔寨灰色石材再国内一出现就打爆了之前流行的那些灰色大理石包括进口和国产的,所以好产品也是一个卖点 还有矿主的经营理念也有关系 说白点 天然石材还是靠天成分高一些,毕竟天然的东西 就是稀缺性

最近和几个石材矿主喝茶,聊到行业现状,一位做了20年矿的老大哥拍着大腿叹气:“现在这行,不是在拼价格,是在拼‘命’——拼谁先撑不住,拼谁能在价格战里多活三天。”

这话扎心,但真实。这些年走访过全国大大小小几十个石材产区,见过太多厂子:有的守着普通矿脉,靠低价硬扛;有的攥着优质矿山,却被同行压价压得不敢涨价;更多的是跟风入场的小玩家,设备简陋、品质粗糙,把整个市场搅成“浆糊”。


行业困局的根子,其实是“人多”+“货同质化”


为什么石材行业总陷在价格战里?说白了两个字:“过剩”。


前几年房地产疯涨时,石材需求井喷,全国一夜冒出上万家石企。可天然石材的矿脉是有限的——全球优质大理石矿、花岗岩矿就那么多,国内的福建、广西、云南等主产区,核心矿脉早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后来者没矿,只能靠“捡漏”普通矿脉,或者直接从国外进口低端矿石,生产出来的石材品质一般、卖相普通,只能靠“便宜”抢市场。


更麻烦的是,天然石材的“同质化”太严重。同样是灰色大理石,国产的、进口的、柬埔寨的,搁一块儿比,外行人根本分不清;花岗岩更惨,深灰、浅灰、芝麻灰,名字换了一堆,本质都是“灰石头”。客户要便宜,厂家只能比价;比到最后,利润薄得连矿运费都覆盖不了,只能偷工减料——石材厚度减1毫米,成本降5块;表面防护少做一道,省3块;包装用回收纸,再省2块……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但好矿山,天生就是“反内卷”的武器


这两年有个现象很有意思:进口的柬埔寨灰色石材火了。不是因为它便宜,恰恰相反,它的价格比很多国产优质石材还高,可国内高端项目、别墅业主抢着要。问了几个采购商,答案出奇一致:“这石头颜色均匀得像调色盘,纹路像水墨画,砍一刀下去没有裂缝,用十年都不褪色——国产的普通灰石哪能比?”


这就是“好矿山”的底气。天然石材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便宜”,而是“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


稀缺性:优质矿山是老天爷赏饭。比如柬埔寨某矿区的灰色大理石,形成于2亿年前的地质运动,矿脉深度超300米,矿石结晶度均匀,颜色偏暖灰带一丝蓝调,这种“调性”全球独一份。国内就算挖穿地壳,也复制不出同样的矿脉。


不可复制性:天然石材的纹理、色泽是亿万年自然沉淀的结果,每一片都有独特性。就像翡翠的“棉”、和田玉的“皮”,这些“缺陷”反而是它的价值所在。而人造石再怎么仿,也做不出发自天然的“灵动感”——这才是高端客户愿意为“贵”买单的原因。


矿主的经营理念,决定了行业的天花板


见过两种矿主:一种是“挖完就跑”的短视派,另一种是“养矿如养子”的长期派。


短视派的逻辑很简单:矿脉是我的,能挖一年是一年。为了快速回本,他们用最粗暴的方式开采——炸药炸、机器挖,矿石损耗率高达30%;加工时只挑“卖相好”的大板,边角料当废石扔;为了抢订单,报价永远比同行低5块、10块。结果呢?矿脉越挖越薄,品质越来越差,最后只能卖“尾货”,彻底退出市场。


长期派则把矿山当“传家宝”。福建某矿主老陈,守着一座白色大理石矿20年,坚持“三不原则”:不炸矿(用绳锯慢采,降低破损率)、不挑料(好料次料分类存放,次料做工艺品)、不做假(拒绝染色、酸洗)。刚开始,他的石材比同行贵20%,可10年后,他的矿成了“行业标杆”——客户要“无杂质白玉兰”,只有他能稳定供应;设计师点名要“带天然水晶线”的特色板,也只有他有库存。现在,他的儿子接手矿脉,订单排到了3年后,价格比当年翻了5倍。


天然石材的“卷”,该换个维度了


有人说,石材行业注定是“低价内卷”的命——毕竟天然石材再好,也逃不过“石头”的本质。可现实恰恰相反:那些守着好矿山、做精品石材的矿主,日子过得比谁都滋润。


去年参加厦门石材展,一个展位前围满了人——展出的不是大板,而是一块“会呼吸的石头”:来自意大利的白沙米黄,表面保留着天然形成的“呼吸孔”,能调节室内湿度;旁边的解说员说,这块石头的矿脉全球只剩3处,每年开采量不到5000平米,报价1800元/平米,展会首日就被预订了80%。


这就是天然石材的魅力:它不是“标准化商品”,而是“不可复制的自然艺术品”。当行业陷入“价格战”的死循环时,真正的破局点,从来不是“比谁更便宜”,而是“比谁更懂石头”——懂它的稀缺性,懂它的独特性,懂它承载的自然价值。


写在最后:


石材行业的“卷”,本质是“资源的错配”和“认知的局限”。当所有人都盯着“便宜”时,不妨抬头看看:那些藏在深山里的优质矿脉,那些等待被发现的天然之美,才是最珍贵的“反内卷武器”。


对矿主说:少挖点“大路货”,多护点“宝贝矿”;


对厂说说:少拼点“低价单”,多做点“精品板”;


对客户说:少贪点“便宜货”,多藏点“自然味”。


毕竟,石头不会说话,但好的石头,会自己证明价值。


下一篇:

进口鱼肚白的 “极致平替”,1/5 成本即可实现轻奢装修效果(水墨鱼肚白)

上一篇:

石材行业困局:当"价格战"卷到尽头,我们该往哪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stone139@qq.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