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595-86811139

行业回暖还是“分化式回暖”,非“全面爆发”​

2025-09-25 17:02 浏览:929 评论:0 发布:139石材网   
核心摘要:一、算不算“喜报”?——是“分化式回暖”,非“全面爆发”文中提到的“项目数量提升、车间忙碌、订单排期紧凑”,确实是行业向好的直接证据,属于“喜报”的范畴,但需注意两个关键词:1. “非普惠性”:回暖尚未覆盖全行业文中坦诚“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清晰感受到热度”——这恰恰是当前行业的真实状态:头部企业/基建相关

一、算不算“喜报”?——是“分化式回暖”,非“全面爆发”

文中提到的“项目数量提升、车间忙碌、订单排期紧凑”,确实是行业向好的直接证据,属于“喜报”的范畴,但需注意两个关键词:


1. “非普惠性”:回暖尚未覆盖全行业

文中坦诚“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清晰感受到热度”——这恰恰是当前行业的真实状态:


头部企业/基建相关商户:可能已通过绑定政府项目、工程渠道,提前感知订单回暖(如基建石材、景观石材需求);


中小商户/依赖房建的企业:受房地产库存消化、资金链紧张影响,仍在“等风来”。


这种“冰火两重天”是行业洗牌后的必然结果:能适配新需求(基建、绿色化、定制化)的企业先回暖,固守传统房建市场的企业仍在承压。


2. “非爆发式”:告别“黄金时代”,回归理性增长

作者反复强调“很难回到过往爆发式增长”,这是清醒的判断。当前回暖是“从‘谷底’向‘常态’修复”:订单量、产值、利润率逐步向好,但不会出现“供不应求、价格飙升”的盛况。本质是行业从“野蛮扩张”转向“稳定生存”,能活下来的企业先感受到“压力缓解”,而非“暴利回归”。


二、是不是“金九银十”?——短期有季节性因素,长期靠“结构性需求”支撑

“金九银十”通常指消费/投资的季节性高峰,而文中提到的回暖,短期可能有季节性扰动(如秋季施工旺季),但核心驱动力是“结构性需求”:


1. 短期(1-2年):基建项目密集开工是主引擎

文中明确指出“房建回暖慢,基建已显积极迹象”——这才是关键。


交通(高速、铁路、轨交)、水利(防洪、供水)等大型基建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对石材的需求是“持续性”的:路基碎石、景观石材、公共设施装饰石材等,订单释放周期可达3-5年,能对冲房建领域的短期疲软。


地方政府“稳增长”压力下,基建投资是确定性方向,这为石材行业提供了“托底需求”。


2. 长期(3-5年):建筑行业整体复苏+消费升级是底层逻辑

作者对“建筑行业回暖”的期待并非空穴来风:


房地产行业经过数年调整,库存逐步去化,部分城市“保交楼”项目落地,刚性装修需求(如二手房翻新、保障房交付)会缓慢释放,带动家装石材需求;


消费升级下,“颜值经济”“场景化需求”崛起:石材从“基础材料”转向“美学载体”(如高端住宅、商业空间的定制化石材装饰),附加值更高的细分需求会催生新增长点。


三、“河北新品种”有什么优势?——无特色则“卷”,有特色则“活”

文中提到“河北新品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指向行业突围的核心——“差异化竞争”。若没有特色,确实“不好弄”,但“新品种”的价值恰恰是帮企业跳出“同质化红海”。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理解“新品种”的优势,以及“无特色者”的破局方向:


(一)“河北新品种”的潜在优势(假设是石材新品类)

若“河北新品种”是当地企业研发/引进的特色石材(如新型人造石、环保石材、功能性石材等),其优势可能体现在:


适配新需求:比如基建领域需要的“耐磨、防滑、低成本”石材,或家装领域需要的“抗菌、低辐射、易维护”石材,新品类可能针对性解决了传统石材的痛点;


成本优势:依托河北本地石材资源(如太行山脉石材)或工艺改进,降低开采/加工成本,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优势;


政策红利:若符合“绿色建材”“低碳排放”标准,可能优先进入政府基建项目采购名录,获得稳定订单;


差异化壁垒:避开“大路货”(如普通花岗岩大理石)的低价竞争,通过“人无我有”的品类占据细分市场(如景观石材、文创石艺)。


(二)如果没有特色,中小商户如何“破局”?

若自身缺乏研发新品种的能力,可从以下方向挖掘“隐性特色”,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1. “场景化细分”:不做“卖石材的”,做“解决场景问题的”

例1:聚焦“社区景观石材”——针对老旧小区改造、新建社区绿化,提供低成本、易安装的景观石、步道石,绑定地方城投公司或园林工程队;


例2:深耕“餐饮空间石材”——为连锁餐饮品牌提供防滑、耐污、易清洁的定制化台面石材,通过“小B端批量订单”稳定收入。


2. “服务增值”:从“卖材料”到“卖方案”

即使石材本身无特色,也可通过“设计+安装+售后”一体化服务建立壁垒:


提供免费石材搭配设计(如家装石材效果图、工程石材排版图);


承诺“24小时应急维修”(石材开裂、渗色等问题快速响应);


为中小工程客户提供“代采购、代加工、代运输”一站式服务,降低客户综合成本。


3. “成本极致化”:在细分赛道做“性价比之王”

若无法做“高端特色”,可聚焦“中低端刚需市场”,通过优化流程降本:


与本地小型加工厂合作,共享设备降低固定成本;


主攻“标准化产品”(如统一规格的台阶石、踢脚线石材),通过批量生产摊薄成本;


利用线上平台(抖音、快手)直连消费者,跳过中间商,提升利润空间。


4. “区域深耕”:放弃“全国市场”,做“本地龙头”

中小商户无需追求“做大做强”,可在100公里半径内做深:


与本地装修公司、设计师建立长期合作,成为其“指定石材供应商”;


参与本地市政项目(如公园步道、学校装修),通过“熟人关系+本地化服务”积累口碑;


针对本地气候特点(如北方抗冻、南方防潮),主打“适配性石材”,形成区域品牌认知。


总结:回暖是“筛选赛”,不是“狂欢宴”

这篇文章传递的核心信号是:石材行业的“寒冬”已过,但“春天”属于有准备的人。所谓“回暖”,本质是行业洗牌后,能适配新需求(基建、绿色化、细分场景)、控制成本、提升服务的企业,先一步感受到“订单回流”。


“河北新品种”是差异化突围的缩影,而“无特色者”并非没有机会——通过“场景细分、服务增值、成本极致、区域深耕”,依然能在结构性复苏中找到生存空间。关键是:别再幻想“回到过去”,而是立足当下,把“能做的事”做到极致。毕竟,行业回暖的“春风”会吹很久,但只眷顾那些“提前修剪枝叶、扎根土壤”的人。


下一篇:

致石材同仁:凛冬里的坚守与微光,都是 2025 最好的收获

上一篇:

石材行业周期性调整下的生存突围与未来五年趋势展望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stone139@qq.com
 
0相关评论